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习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习。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课中一学生对16除以4等于4读成16除号4等于4,没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说明除法算式的读法。本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3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个,要怎么分。要把( )个桃子分给(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个桃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法是来源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平均分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平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4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 ……此处隐藏10494个字……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5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